《中国土种志》以土种为单位,通过一般性描述字段,描述地形地貌、土地利用、土壤主要性状、发生层特征等,以及典型剖面理化性质数据、统计剖面理化性质数据。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现状数据库:数据来源于南京土壤所黄淮海平原潮土、南方丘陵红壤和长江三角洲水稻土调查数据,以及中国生态研究网络相关农业台站的1998-2010年定位农田土壤监测数据,覆盖全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。包括土地利用、耕层土壤交换量、耕层土壤养分、剖面土壤养分、土壤颗粒组成、容重和速效微量元素数据等。
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,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、有机物质、水分、空气、微生物等组成,能生长植物。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、动植物、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、土壤生物(固相物质)以及水分(液相物质)、空气(气相物质)、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。
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(砂粒、土粒和胶粒)。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,化学组成复杂,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、化学性质,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。
土壤由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的固体土粒是土壤的主体,约占土壤体积的50%,固体颗粒间的孔隙由气体和水分占据。土壤气体中绝大部分是由大气层进入的氧气、氮气等,小部分为土壤内的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。土壤中的水分主要由地表进入土中,其中包括许多溶解物质。土壤中还有各种动物、植物和微生物。
第一次土壤普查农田肥力数据库: 数据来源于农业部土壤普查办公室《中国农业土壤志》(内部资料)。自1958年开始,1964年结束。受到当时条件局限,土壤分类和命名主要依据易被农民群众了解的土壤名称,土壤性状多为文字描述,是了解农田土壤肥力演变过程的珍贵历史资料。
东北黑土区土壤综合数据库: 数据来源于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野外台站的长期监测数据。包括:耕层土壤营养元素动态,土壤剖面营养元素动态,施肥量、作物产量和作物营养元素动态,土壤含水量动态;以及作为背景资料的地表水、地下水水质动态,地下水位动态,气温降水量动态,地表、地下土壤温度动态以及无灌溉条件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动态(烘干法、中子管法测量)(日报、月报)、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动态(地表、5cm、10cm、15cm、20cm、40cm、60cm、100cm)。